这个事儿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说起来挺接地气的,反映了当时军内一些实际问题。张爱萍那时候是国防科委副主任,还管着地地导弹小组,他带队去酒泉导弹基地调研。基地那边是搞原子弹和导弹的,位置在甘肃戈壁,条件苦得很。1964年7月,他领着总参作战部和军务等九个部门的人,组了个联合调研组,主要是查导弹作战基地的组建情况,顺便全面检查基地建设。
基地领导对张爱萍挺尊重,因为他早年就参与了基地创建。张爱萍在检查中,看到基地这些年靠自力更生,取得了不少成绩,就给了肯定。基地官兵不等不靠,在党中央和军委支持下,干得有模有样。但调研过程中,基地领导提了个事儿,他们想在广场空地上建个纪念亭,给林总用。林总是林彪,1960年10月来基地视察过,当时他是军委日常工作的负责人,支持原子弹项目,说苏联专家撤了也要自己干下去。基地觉得这值得纪念,就筹划了两三年,攒了30万块钱,方案和请示都准备好了,希望张爱萍帮忙向北京说说,早点批下来。
张爱萍听了这个,觉得不合适。当时国家正困难,经费紧巴巴的,基地官兵生活也苦,大夏天在沙漠里热得要命,好多人中暑。30万不是小数目,建个亭子有啥实际用?他说,不如用这钱建个汽水厂或冰棍厂,能解决官兵的实打实困难。林总也不会同意这么花钱。他还说,如果已经上报了不好撤,他可以帮忙招呼,但主意基地自己定。基地领导一想,有道理,就把项目搁置了。张爱萍的意见有分量,他是基地创建的老人,又严肃认真。
展开剩余63%这事儿看出张爱萍的性格,他这个人耿直,眼里揉不得沙子。早年他出生在四川达县,1910年的事儿,家里是农民,他小时候帮家里干活,1925年上中学,接触革命思想,很快就入团,1928年入党。长征时他跟着红军走,抗战在华中打仗,新中国后管海军,1955年授上将。六十年代转国防科委,管导弹核武器。他总爱指出问题,比如后来反对军队经商,说那会分散精力,搞买卖不研究打仗,长远看坏事儿,还会导致腐败。他在军委会上直说,军队经商是耻辱,国家悲哀,就算中央通过了,他也坚持反对。
张爱萍的作风让领导有评价,毛泽东说他好犯上,叶剑英说他带刺,邓小平说他惹不起。这都因为他原则强,不怕压力。基地这事儿,林彪正管军委,他还敢提建议,说明骨头硬。基地后来没建亭子,钱可能转向改善生活,官兵少遭点罪。张爱萍继续他的工作,推动导弹核试验,基地也专注主业。
说回事件本身,酒泉基地是两弹基地的核心,早期靠大家苦干。苏联撤专家后,自力更生成了关键,林彪视察时表态支持,这对基地是鼓舞。但建纪念亭的想法,在张爱萍看来,不接地气。国家困难期,钱得花在刀刃上,官兵福利优先。他建议建汽水厂,就是针对沙漠高温,喝点凉的能防中暑。基地领导接受了,因为张爱萍有权威,他的话有说服力。
张爱萍一生就这样,投身革命早,经历多。从长征到抗战,再到海军和国防科委,他总在关键岗位。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,他指挥三军打,解放了岛屿。六十年代管两弹一星,组织专家攻关,导弹试射他亲自抓。基地调研后,他还推动罗布泊核试验,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跟他的努力分不开。
这个事件小,但有内涵,体现军内务实作风。张爱萍不是反对纪念,而是觉得形式没必要,花钱得实用。基地官兵在戈壁奋斗,建厂比建亭实惠。林彪视察是1960年,支持原子弹不停步,这没错,但纪念方式得看实际。30万在当时是大钱,能办不少事儿。张爱萍的建议,帮基地避了浪费。
后来张爱萍继续反对不合理的事儿,比如军队经商,他写信批评,说借公肥私坏风气。部下都敬他,因为他敢说真话。基地事件后,他的声誉更高,官兵传他的事儿,当成榜样。事件没闹大,基地专注导弹,贡献大。
张爱萍的生平,从青年革命到晚年原则不变。儿子张胜记录他的话,展现军人传承。他强调忠诚担当,实际优先。基地这事儿,就是一例。没建亭子,项目停了,钱用在官兵身上。张爱萍的硬气,源于经历,他不惧阻力。
发布于:吉林省